技术文章

Article
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文章 > 哪些方式能有效排除纱线倍捻机的故障

技术文章

哪些方式能有效排除纱线倍捻机的故障

更新更新时间:2025-11-13

浏览量:145

  纱线倍捻机是纺纱后加工环节的核心设备之一,其作用是通过加捻将两根或多根单纱合并成股线,满足织物对强力、弹性及外观的要求。由于长期高负荷运行、参数设置不当或维护缺失,倍捻机易出现断头、捻度不均、张力异常、异响等故障,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。本文结合设备原理与实践经验,系统梳理常见故障的排查逻辑与解决方法。
  一、倍捻机核心结构与工作原理概述
  理解故障需先掌握设备核心组件及工作流程。倍捻机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:
  - 喂入系统:包括纱架、导纱钩、张力器,负责单纱稳定输出;
  - 加捻单元:核心为旋转锭子(由电机通过龙带驱动),通过高速旋转使纱线获得捻度;
  - 卷绕系统:由槽筒、导纱杆、横动装置组成,将加捻后的股线按一定成形规则卷绕成筒子;
  - 控制系统:含变频调速器、PLC、传感器(如断纱检测、张力传感),实现参数设定与自动保护。
  其工作原理为:单纱经张力器调节后进入锭子罐,随锭子旋转完成加捻(每回转产生2个捻回,故称“倍捻”),最终通过槽筒卷绕成筒子。任一环节异常均可能导致纱线质量或设备运行故障。
  二、常见故障分类与排查方法
  (一)断头故障:生产中断的主因
  断头是倍捻机最常见问题,可分为“偶发断头”与“批量断头”,需结合断口形态与发生位置分析。
  1. 断口呈散丝状(非暴力断裂)
  - 可能原因:单纱自身强力不足(如原料纤维短、细纱条干差);或喂入张力过小,纱线在加捻前松弛导致局部应力集中。
  - 排查步骤:
  ① 检查单纱质量:抽取未加捻的单纱测试强力(正常应≥300cN),若强力偏低,需追溯细纱工序;
  ② 验证张力设置:用手持式张力仪测量喂入段张力(标准值根据纱支调整,如10s-30s纱约8-15cN),若低于设定值,调大张力器弹簧压力或更换磨损的瓷孔;
  ③ 检查导纱路径:确认导纱钩、张力器瓷槽无毛刺(可用砂纸轻磨去锐边),避免纱线刮擦损伤。
  2. 断口整齐(似刀割)且集中在锭子附近
  - 可能原因:锭子状态异常(如轴承磨损、锭尖勾纱)或加捻过程中纱线受额外摩擦。
  - 排查步骤:
  ① 停机检查锭子:手动转动锭子,感受阻力是否均匀(正常应无卡顿);观察锭尖是否有凹痕或积花(可用酒精棉清洁);若锭子晃动明显,需更换轴承或锭子体;
  ② 检查锭子罐内壁:若有划痕或锈蚀,会导致纱线运行时刮擦断头,需抛光或更换锭罐;
  ③ 核对锭速:用转速表测量实际锭速(如T/C40s纱建议锭速8000-10000rpm),若低于设定值(可能因龙带松弛或电机老化),调整龙带张紧轮或更换电机。
  3. 批量断头集中于某节锭子或区域
  - 可能原因:龙带传动不均(局部打滑)或电气控制异常(如变频器某路输出不稳)。
  - 排查步骤:
  ① 观察龙带运行:正常龙带应与锭盘贴合紧密,无跳动或偏移;若发现龙带局部磨损(如接触锭盘边缘处变薄),需更换龙带并调整张紧轮;
  ② 检测变频器输出:用万用表测量对应锭子电机的电压(正常应±5%波动),若电压波动超过10%,可能是变频器模块损坏,需维修或更换;
  ③ 检查锭子电机碳刷:若碳刷磨损至1/3长度,会导致接触不良,需更换同型号碳刷。
  (二)捻度不均:影响股线质量的关键缺陷
  捻度不均表现为筒子内外层捻度差异大(俗称“捻度差”)或同一筒子中局部区域捻度过高/过低,主要原因与加捻动力传递、纱线张力稳定性相关。
  1. 整体捻度低于设定值
  - 可能原因:锭速不足或纱线在加捻区受阻(如张力过大限制锭子负载)。
  - 解决方法:
  ① 校准锭速:通过人机界面(HMI)查看设定锭速与实际转速(用激光测速仪测量)的偏差,若偏差>5%,需重新标定变频器参数;
  ② 降低喂入张力:适当减小张力器压力(每次调整1-2格,观察捻度变化),避免纱线在锭子罐内被过度拉伸;
  ③ 检查龙带与锭盘接触:若龙带沾油打滑,用干净布蘸酒精擦拭龙带表面,并确保张紧轮压力足够(一般龙带下垂量2-3mm为正常)。
  2. 筒子内外层捻度差异大(外层松、内层紧)
  - 可能原因:卷绕成形参数设置不当,导致纱线在筒子上的叠加角度变化,影响退绕时的捻度释放。
  - 解决方法:
  ① 调整槽筒转速比:倍捻机通常通过“卷绕比”(槽筒转速/锭子转速)控制成形,一般设置为0.95-0.98(具体参考机型手册),若比值过小,外层纱线卷绕过松,需增大比值;
  ② 检查横动装置:横动导纱杆往复运动若不平稳(如导轨磨损),会导致纱线排列不均,需润滑导轨或更换磨损件;
  ③ 校正筒子托架压力:托架压力过大会使筒子变形,压力过小则卷绕松散,调整至筒子用手轻压无明显凹陷为宜。
  (三)张力异常:引发断头与成形不良的诱因
  张力波动会导致纱线抖动、筒子起槽或塌边,需重点关注动态张力的稳定性。
  1. 张力忽大忽小(周期性波动)
  - 可能原因:张力器零件磨损(如瓷孔不圆)或纱线通过路径不畅(如导纱钩偏移)。
  - 排查方法:
  ① 更换张力器瓷孔:用放大镜观察瓷孔表面,若有裂纹或沟槽,立即更换(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);
  ② 调整导纱位置:确保纱线垂直进入张力器瓷孔(偏差≤1mm),避免斜向拉拽导致张力突变;
  ③ 检查纱线质量:若单纱存在粗节(+50%以上)或细节(-30%以下),会在通过张力器时卡阻,需反馈前道工序剔除疵点。
  2. 整体张力过高
  - 可能原因:张力器弹簧疲劳(弹力下降)或卷绕阻力过大(如槽筒缠纱)。
  - 解决方法:
  ① 更换张力弹簧:对比新弹簧与旧弹簧的自由长度(如原长50mm,压缩至30mm时弹力应为20cN),若压缩后弹力下降超20%,需更换;
  ② 清理槽筒:停机后用镊子清除槽筒沟槽内的废纱(尤其是两端),避免纱线被强行拉扯;
  ③ 检查筒子重量:若筒子超重(超过设计最大重量5%),会增加卷绕阻力,需缩短换筒周期。
  (四)机械异响与振动:设备损耗的信号
  异常声响(如金属撞击声、尖锐摩擦声)或机身振动加剧,通常是机械部件磨损或安装松动的标志。
  1. 锭子部位“嗡嗡”声伴随振动
  - 可能原因:锭子轴承缺油或磨损,或锭盘不平衡。
  - 处理步骤:
  ① 停机后拆开锭子护罩,向轴承注入高速润滑油(如7014-1号润滑脂),若仍有异响,需更换轴承(建议每6个月保养一次);
  ② 检查锭盘:用百分表测量锭盘径向跳动(正常≤0.05mm),若超标,校正锭盘位置或更换;
  ③ 紧固锭子底座螺丝:用扭矩扳手按说明书要求拧紧(一般为20-25N·m),避免因松动导致共振。
  2. 龙带运行时“吱吱”尖叫
  - 可能原因:龙带与锭盘接触面有异物(如飞花、油污)或龙带老化硬化。
  - 解决方法:
  ① 清洁龙带与锭盘:用软毛刷清除表面飞花,再用酒精擦拭去除油污;
  ② 调整龙带张紧轮:若龙带松弛,顺时针旋转张紧轮手轮(每次1/4圈),直至龙带下垂量符合标准;
  ③ 更换龙带:若龙带出现龟裂(裂纹深度>1mm)或分层,需更换同规格龙带(注意龙带长度需匹配锭数)。
  (五)电气故障:控制系统的“神经中枢”问题
  电气故障常表现为设备无法启动、锭速不受控、传感器误报警等,需结合电路图逐步排查。
  1. 某节锭子无法启动
  - 可能原因:锭子电机保险丝熔断、线路接触不良或电机烧毁。
  - 排查流程:
  ① 用万用表测量保险丝两端电压(正常应220V),若无电压,更换同规格保险丝(注意区分快熔与慢熔型);
  ② 检查电机接线:拆开电机端盖,观察接线柱是否松动(用螺丝刀紧固),绝缘层是否破损(用兆欧表测绝缘电阻,应>2MΩ);
  ③ 测试电机绕组:用万用表测三相绕组电阻(平衡误差≤5%),若某相电阻无穷大,说明电机烧毁,需更换。
  2. 触摸屏显示“断纱”但实际未断
  - 可能原因:断纱传感器灵敏度过高或被飞花遮挡。
  - 解决方法:
  ① 清洁传感器:用压缩空气吹除传感器窗口的飞花(距离10cm,避免高压损坏);
  ② 调整灵敏度:进入HMI参数界面,将“断纱检测阈值”从默认5cN下调至3cN(需结合实际纱线张力);
  ③ 检查传感器安装位置:确保传感器对准纱线运行路径(偏差≤2mm),避免因位置偏移导致误判。
  三、日常维护与预防措施
  故障排除的关键是“防患于未然”,建议制定以下维护计划:
  - 每日巡检:检查龙带运行、锭子振动、纱线张力,清理设备表面飞花;
  - 每周保养:给锭子轴承加注润滑油,检查张力器瓷孔磨损情况;
  - 每月校准:用转速表、张力仪标定锭速与张力参数,记录数据存档;
  - 季度大修:拆解锭子、槽筒等关键部件,清洗并检查磨损程度,必要时更换。